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 放线菌病(actinomycosis)是由厌氧性专营寄生的致病性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疾病。放线菌介于细菌与真菌之间,不属于真菌界,而属于原核生物界。
1857年Lebert首先报告第1例放线菌病。我国于1904年首先在宜昌发现本病。此后在苏州、福州、北京、南京、上海等地均有发生与报道。最常见是以色列放线菌、牛型放线菌及赖氏放线菌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有与牛、马或牧草接触史以及牧区工作史;有慢性消耗病史。
1.慢性化脓型 表现为尿频、尿急、尿痛;低热伴有贫血、消瘦、盗汗等;有时可在腰部形成窦道,有脓液流出。
2.增殖型 表现为肾区持续性钝痛或隐痛,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肾脏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
1.肾结核 病程迁延数年以上,有腰痛、低热、脓尿、血尿及膀胱刺激症状,与肾放线菌病症状相似。但多有肺结核病史,有明显尿频及终末血尿。血沉增快,连续尿沉渣涂片抗酸染色可发现抗酸杆菌。无放线菌集落形成的“硫黄颗粒”。尿路造影可见肾盏边缘模糊,肾盏、肾盂扩张或不显影。有时可有典型的挛缩膀胱以及对侧
肾积水表现。膀胱镜检查可见结核结节或浅表性黏膜溃疡,活检可发现结核杆菌。
2.慢性肾盂肾炎 也表现为反复的尿频、尿急、脓尿、血尿、腰痛、发热症状。尿液检查有蛋白及脓细胞。尿路造影可发现肾盂、肾盏变形及肾实质萎缩。与肾放线菌病症状有相似之处,但本病有明显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。尿液检查无“硫黄颗粒”,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。X线检查表现为肾脏缩小,肾边缘不规则,肾盂肾盏不规则变形、扭曲。
3.
肾周围炎和肾周围脓肿 有时也表现为发热、腰痛,伴消瘦、乏力,与慢性化脓性病变相似。但
肾周围炎和肾周围脓肿患者有腰椎向患侧弯曲,肢体活动受限,肾区叩痛极为明显。CT可以显示肾周有低密度的肿块,肾内肾盂肾盏可正常。脓肿穿刺抽出脓液中无“硫黄颗粒”。
4.
脓肾 慢性病程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,常伴盗汗、贫血和消瘦,与慢性化脓性病变相似。但
脓肾患者尿液常规检查有大量脓细胞,尿液培养阳性而无“硫黄颗粒”。
5.肾肿瘤 有时可表现为低热、消瘦、乏力等慢性消耗性表现。体格检查时可扪及肾脏肿块。尿路造影可见肾盂、肾盏受压、变形,与本病增殖型病变所致者极为相似。但有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,明显腰痛,肾区触及进行性增大之肿块。肾动脉造影可见迂曲而不规则的肿瘤血管。B超检查、CT、MRI检查均提示肿瘤影像。
6.阴茎梅毒(硬下疳) 阴茎头溃疡很难与本病鉴别。但本病多有性病接触史,溃疡渗出液作暗视野检查,可查得梅毒螺旋体。血清荧光抗体暗视野呈阳性反应。
7.滴虫性膀胱炎 也表现为反复的尿频、尿急,脓尿伴有血尿。但患者尿道分泌物及尿液中可找到滴虫,找不到“硫黄颗粒”。
8.
慢性膀胱炎 也表现为反复的尿频、尿急,脓尿伴有血尿。但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,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,尿中没有“硫黄颗粒”。膀胱镜检查膀胱内虽有炎症改变,但活组织检查找不到颗粒状菌落。
9.
膀胱结核 也表现为反复的尿频、尿急,脓尿伴有血尿。但同时有肺结核和肾结核病史。尿沉渣涂片抗酸染色可发现抗酸杆菌,但尿液中无“硫黄颗粒”。IVU可见
肾积水和肾实质破坏性改变。膀胱镜检查可见结核结节或浅表性黏膜溃疡,活检可发现结核杆菌,可与之鉴别。
治疗
治疗:常需采用药物、手术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。尤其是对重症泛发病人。
1.药物治疗 ①青霉素每天240万~960万U,静脉滴注,连续2个月。也可静脉注射160万U,每3小时1次,共30天。②克林霉素每天0.6~1.2g,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,肌内注射每次不超过0.6g,需连续用药2个月以上。③口服多西环素,每天0.2g。
2.手术治疗 首先可以行脓肿切开引流。如患侧肾功能减退,对侧肾功能良好时可行患侧肾切除。有窦道形成者应一并切除。手术前后都要应用抗生素。当出现腹腔或盆腔的放线菌性膀胱瘘时,须手术引流脓肿,清除病灶,关闭膀胱。手术前后都要应用抗生素。